从甲骨文上考证襄阳史
2019-01-16 16:07:03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从甲骨文考证襄阳史补正

从甲骨文上考证,襄樊是在产生甲骨文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的。在甲骨文中,“襄”是会意字,它是由衣包着的鼎、土、禾苗组成的,表示在这个地方已经有了政权(鼎)的建设,是一个丰衣足食的好地方。青铜器的鼎,是在奴隶社会以前的父系社会就有了,也是甲骨文的始创时期;在甲骨文中,“樊”也是会意字,两木中间的两个叉是用藤萝编结起来的意思,下面的大,是双手的讹变,“樊”所表示的意思是:用手将树木或木桩编结成围墙,“樊城”就是用木桩编结成围墙的城。由此可以知道,当时的樊城是处于古木参天的大森林之中,因此物产也是极其丰富的,既使到了晚清,襄阳照旧要有鹿缩项鳊等的贡品。“樊”的建成,或早于“襄”,一是因为它是首先选择了条件最好的地方,二是它还没有明确的政权的建立,也可能是在父系社会之前的母系社会中期或晚期建成的。若以此推想,樊城的历史要早于5000年。

《史记。楚世家》记载:周成王时,“封熊绎于楚蛮”“居丹阳”(一说即今之枝江县;一说是秭归县东丹阳城),为什么不是“封”于“襄”和“樊”?此外,“周宣王封仲山甫为樊侯”的时间,是在熊绎“居丹阳”的第十一代人之后,由此可见襄樊在周封熊绎的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时间,襄樊仍然只属于周而不属于楚。至于以后因为“周室衰微”襄樊成为楚地,也当是以后的事情。不应该影响对襄樊的历史和周有同样久远历史的确认。

何况,如果“封”前无樊,又何以能够“封仲山甫为樊侯”?

用几句“拗口”溜作为本文的结尾:

襄水绿如蓝,包茅沙水鳊;流清禹冶鼎,境美妃翩跹;六师弃戈处,昭王不复返;襄樊钟秀地,史逾五千年。

定稿于2003.12.28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